调查显示:中国家长育儿没信心 九成多人有困惑

育儿 2023-08-01 09:13

九成多中国父母在育儿中遇到困惑,这个数据本身并不奇怪,但其中隐含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注意到,在教育方面,有1/3的人为如何开发孩子的早期智力犯愁,43%的担心与理念相关。实际上,中国人在育儿理念上,最急需改变的就是对孩子保护过度。,

如今,生孩子难,养孩子也难。中国父母几乎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不管是时间还是金钱,只要是花在孩子身上,再多的付出都觉得值得。然而,生儿育女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命时报》联合各大网媒进行的一项超过1.8万人参加的网络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国父母育儿信心不足,一些调查结果令人深思。

调查发现,49.0%的人在育儿中偶尔感到困惑;42.7%的人经常感到困惑,仅8.3%的人不曾困惑。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父母被育儿问题困扰?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认为,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虽然现在获取育儿知识的途径多了,但真正学以致用时,却不得不面临不对症的难题。二是即使家长掌握了正确的育儿方法,也往往会因各种原因大打折扣。就拿简单的孩子厌食问题来说,杨健认为,科学的应对方法是硬心肠:等孩子玩累了再想吃时,家长可以板起面孔说:对不起,现在没有了,等下顿饭吧!但多数中国家长做不到这一点。

此次调查还发现,孩子在性格方面出现的问题是最令家长发愁的,占27.4%,其他依次为安全(21.7%)、健康(20.7%)、教育(18.6%)、生活(9.4%)等。在杨健看来,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目前的育儿现状。有句话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而这些都是在人生的早期决定的。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属重中之重。

父母的育儿烦恼,几乎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最令家长操心的又是哪些问题?本报详细调查发现,人身安全、不好好吃饭、生长发育不正常、不清楚如何开发早期智力、内向等问题,在安全、生活、健康、教育、性格这5大方面中各居首位,让父母最操心。

拿安全来说,家长们最为关心的是人身安全,占65.0%;紧随其后的是食品安全,尤其是奶粉安全,占27.9%;其他如装修、奶瓶及玩具等用品安全问题,加起来不足1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近年来,幼儿伤害事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危害人身安全的事件屡有发生。作为家长,一定要尽早给孩子树规矩,利用讲故事等方法,反复强调攀高、玩儿火等行为的危险性。此外,频频曝出的奶粉及婴幼儿用品质量问题,确实令家长们对食品及用品安全信心下降。

在生活方面,吃饭这件简单的事,竟令36.1%的家长头疼,位居首位;其次分别为老爱哭闹(17.3%)、玩得不开心(17.1%)、睡不好觉(10.5%)等。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儿科主任姜之炎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胖墩、性早熟等诸多健康问题,偏食、爱吃快餐、喝可乐、不吃蔬菜等坏习惯比比皆是。除脾胃不好等可能与疾病相关需及时治疗外,关键在于要纠正孩子错误的饮食习惯,这需要父母做好榜样,以及花心思引导。

在健康方面,40.0%的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生长发育不正常,如个子不高、太瘦或太胖等。其次分别为:常见病如发烧、感冒、腹泻、过敏等(30.3%);健康知识不足,怕带不好孩子(13.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认为,虽然孩子发育有个大概的时间表,但也因人、因抚养方式而有所不同,父母对此不必过于恐慌,但需要掌握一些大原则。健康和饮食结构有很大关系,要想孩子长得好,控制饮食是第一步,要少吃高油、高脂肪食品及少喝碳酸饮料。

本次调查还发现,在教育方面,33.3%的受访者最担心早期智力的开发问题。这种焦虑是完全没必要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张明红表示,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并让他们接受适宜于发展的学前教育,是世界公认的理念。能背几首唐诗、念几个英文单词真的不重要。研究证实,在人的智力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最佳的学习期,在合适的年龄段接受合适的教育更关键。现在不少幼儿园开设了各种,这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影响求知欲。

颇具中国特色的隔代教育也给家长们带来了不少困惑。25.8%的人害怕家人教育观念冲突,矛盾多,17.2%的人担心孩子由长辈或保姆带,不利于成长。数据显示,上海06岁的孩子中,50%60%是隔代教育,北京的这一数据更是高达70%。隔代教育的好处在于能保证大人陪伴孩子的时间,祖辈们育儿经验相对丰富,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老人在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落后的可能。杨健表示,这就要求大家在原则性问题上必须协调一致,如果孩子犯错误,必须达成统一战线,否则孩子很难形成是非观。

在性格方面,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内向,占25.5%;没耐心位居其后,占21.9%;其他依次为不懂感恩(18.0%)、自私(15.5%)、霸道(7.9%)、娇气(5.6%)。杨健认为,大家对内向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很多时候,内向并不是胆小怕事的表现,而是孩子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时的自我保护本能。况且性格的内向和外向并无优劣之分。张明红补充道,6岁以下儿童的特点就是先满足自我,再满足他人,不知感恩并非孩子的道德问题,因此不必为他的不懂感恩而烦恼。在接受正确的成长教育和人格逐渐完善后,孩子会慢慢懂得感恩。家长最应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出一个快乐活泼、自信独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从调查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中国父母对育儿信心不足。那么,遇到育儿困惑时,大家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最受欢迎,52.6%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项;22.3%的人表示会咨询同事、朋友等;13.5%的人会阅读书籍、报刊等;向长辈取经的,仅有3.8%。

在张明红看来,这几种途径各有利弊。网络信息量大,但纷繁复杂、难辨真伪;长辈虽经验丰富,但在青年一代看来,很可能过时了;书籍、报刊查找起来较麻烦;朋友、同事的育儿经沟通方便,但难免片面。

孩子就如同一把等待打开的锁,家长需要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那把钥匙。张明红表示,每个孩子的身体发育、性格形成可能都存在差异,要想解决育儿中的困惑,最关键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家孩子的特性。

遇到困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寻找最权威的解决之道。比如健康、就医问题,一定要以医生的建议为主;教育、心理方面,则应请教育儿专业人士。当然,多参加一些正规机构举办的育儿讲座、培训等,及时给自己储备知识也很重要。在挑选书报或上网查资料时,一定要注意作者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看其是否从事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及研究、是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九成多中国父母在育儿中遇到困惑,这个数据本身并不奇怪,但其中隐含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注意到,在教育方面,有1/3的人为如何开发孩子的早期智力犯愁,43%的担心与理念相关。实际上,中国人在育儿理念上,最急需改变的就是对孩子保护过度。

孩子会什么往往是家长最关心的:会唱几首歌,会画几幅画,会认字,会背唐诗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父母们炫耀和比较的资本。但家长是否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名关注儿童发展的研究者,我发现,独立性缺失成为中国儿童最严重的问题。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家长保护过度。

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吃饭了,却偏要追着喂饭;孩子想要出去玩,家长担心外面的环境太脏太乱;孩子一表示异议,就被说成不乖,剥夺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很多家长会委屈地抱怨说:这正是我爱他的表现呀,我怕他受伤害。殊不知,孩子能做的不让做或者帮着做,这种过度保护是一种不理智、不科学的爱,这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比如,在小时候会导致他无法适应新环境,缺乏自理能力;长大后,他可能学习成绩顶呱呱,动手能力极差;步入社会了,他依然会对父母过于依赖,责任心、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从全球来看,中国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最大的。这种单向的无以复加的爱,也会导致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中国式育儿急需理性的、科学的爱,中国家长应该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把紧紧抓牢的手放开,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