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报(电脑报)
陈宗周创办《电脑报》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电脑报社和市科协共同修建的科协大厦在奔腾不息的嘉陵江边巍然矗立。
豆腐性偏寒,平素有胃寒者,如食用豆腐后有胸闷、反胃等现象,则不宜食用;易腹泻、腹胀脾虚者,也不宜多食豆腐。
三十年前,这栋大楼还未拨地而起,原址上仅有几排平房,是重庆计算机普及活动中心的办公室。
计算机普及活动中心成立于1984年,那一年正好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提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计算机的高潮。担任普及中心负责人的陈宗周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中心可以长期发展的事业?
为此,他卖过单板机,办过培训班,甚至想到去电脑市场租个门面开一间公司,经营电脑配件和组装PC机。
这一天,他与市科协普及部部长陈登凡一起从科协机关出来,两人一边热烈讨论,一边往计算机普及中心的办公室走。天色已经微微有些黑了,走到旁边母校巴蜀中学的大门口时,陈宗周突然灵光一闪,不禁脱口而出:登凡,我们可以办报!办一份计算机普及报。
最初,他把这份心中的报纸起名为《中学电脑报》,后来正式申办时,觉得受众面还可以更广,便去掉了中学两个字。
为了创办《电脑报》,计算机普及活动中心与重庆大学联合承办了市级软科学研究课题:《家庭电脑在重庆市的现状与前景》。陈宗周始终相信,随着电脑进入办公室,它迟早也会进入家庭,随着电脑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它也会在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
调查结果让陈宗周很受鼓舞,当时重庆已有两三千个家庭用起了电脑,家用电脑的档次也开始由八位机向十六位机转变,电脑普及速度比想象中的还要快。这项课题由七名科研人员历时一年多完成,通过问卷调查、随访等形式,抽样三千多份,搜集了国内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分析严密,结果令人信服。
在报纸申办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聂荣臻元帅为《电脑报》题写了报名;著名作家马识途不仅为试刊撰稿,还亲自写信给北京的朋友获取支持。还有当时重庆市科协、西南师大计算机系的领导,都为《电脑报》的创办出了不少力。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对现有的报刊正在进行整顿,要申办一个新报纸,那更是难上加难。但陈宗周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们要办的事是一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大好事,并非为自己谋私利,有什么可以顾虑的?
申办过程曲折跌宕,他们有好几次都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了。陈宗周和陈登凡两个人尽管闪过灰心的念头,但都小心翼翼地不谈起一个话题,那就是失败。如果那时候真的有人提起话头,申办工作也许就此夭折了。
陈宗周在申办过程中吃过多少苦头,他自己从来不说,很少的几件事,都是从其他人口中传出来的。
1991年,四川省新闻出版局通过了创办《电脑报》的申请。1月28日,陈宗周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到京后的第二天一大早,陈宗周就去新闻出版署了解情况,当晚回来,便提笔给留在重庆等候消息的市科协普及部部长陈登凡写了一封信。
登凡:
昨晚到京,在建国门贡院头条5号四川驻京办事处715室住定,邮编100005,房间无电话,楼层电话5122328,打电话最好晚上打,白天一般在外。今早去新闻出版署找了署长秘书王涛,对我很热情,很细致地介绍了情况......
当心买到假碘盐!将碘盐撒在切开的土豆片上或淀粉溶液中,可变成浅紫色,颜色越深,含碘量越高,无颜色反应的则是假碘盐。
看来,马老的作用很关键。追根究底,是您的一条信息起了作用。顺便说一下,请给马老寄稿费并致信问候。其余不多说,我在京当敢死队吧。有事要办,请不必客气。
祝好!
宗周 1991.1.30
四个月后,新闻出版署同意《电脑报》由内部报纸转为正式报纸的批文下发了,这时,从科协正式同意申办《电脑报》开始,正好一年半的时间。
▷1992年1月3日,《电脑报》创刊
记录中国IT风云
《电脑报》创办之初,有一个栏目非常受欢,就是《电脑时空》。这个栏目的缘起还得从IDG总裁麦高文的一次来访说起。
1994年,IDG总裁麦高文来报社访问,陪同他的还有时任亚洲区总裁熊晓鸽。熊毕业于中国社科院新闻专业,旅美期间,曾做过美国《亚洲电子导报》的资深记者。而陈宗周一直关注IT业的发展,此时已陆续发表《PC机十年》《WPS之谜》《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的传奇故事》等系列文章。两个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
▷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
熊晓鸽回到美国后,他们仍然经常通过国际长途电话纵论天下大势,一谈就是半个钟头以上。陈宗周后来很诗意地记叙了两个人的第一次谈话:两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小阳春天,我们两人一个在美国的硅谷,一个在中国的重庆,远隔天涯。当我们在国际长途电话上开始谈话时,没想到这种谈话竟持续两年之久。
陈宗周想到把这些谈话记录下来发表在报纸上,为人们架设一座沟通中外IT产业界的桥梁,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世界IT业最新动态的窗户。当时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很火,它开拓的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和包容性很强的内容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将这个栏目定名为《电脑时空》。《电脑时空》包容量很大,给人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纵深感。
1995年2月24日,第一篇对话发表在《电脑报》上,标题是亚洲信息产业的黄金年华,两位对话人谈到亚洲IT产业的发展,从日本到印度,从韩国到中国台湾、大陆;又从软件谈到PC、IC和网络,两位作者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对亚洲进入一分钟产生一个新百万富翁的年代感到欣喜不已,又对中国IT产业的未来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陈宗周和熊晓鸽的对话持续了两年,二十多篇精彩的文章记载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热闹非凡的一段历史:辉煌走向没落;明星悄然升起;PC与NC燃起战火;Internet席卷全球……
《电脑时空》是权威性与普及性结合最好的典范,文章风格深入浅出,从讲故事入手谈发展,其间又融入了两位作者对整个行业的大量思考。电脑报的新闻报道,也大量采用了这样的风格,记录了中国IT发展史上一个个波澜壮阔、英雄逐浪的故事。
炒藕丝不变黑:炒藕丝时,一边炒一边加些水,能防止藕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