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史知识 提高执政能力
今年三月习总发表的讲话,令我感触很深。他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文史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纵观百年以来,我国的老一辈家、知识分子、科学家、教育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史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故而情操高尚、审美能力也很强。自20世纪中叶以后至今的一些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国学常识、文史知识、传统美学诸方面的基础薄弱,显现出文化底蕴的欠缺。习总洞察秋毫,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号召大家学习传统文化,从务实着眼,实践需要着手,及时而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以为不论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施展自己的才能,还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宏图、塑造中华文明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增加骨气和底气都大有裨益。积蓄智能,催生精神动力必有实际效应。
最近我对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各级领导干部为了快出政绩,全国各地几乎都兴起大拆大建之风。其目的和用意是好的。有成绩,也出现偏差,遭到学界和民众的非议和批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不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轻视文物保护,在拆旧建新时,一次次地人为毁损历史遗存。有不少地区不顾千年文化发展的人文轨迹,也不考虑它们对现代人审美的孕育与熏陶作用,文物不可再生的悲剧时有发生。我们常常听到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成为失误的根源。平心而论,很多廉洁的有开创精神敢想敢干的好干部,也难免干出那样的蠢事。究其原因,委实在于领导干部(也包括相当多的专业人员)缺乏文史知识,缺乏审美眼光。只图眼前,忘却历史的寻根。城市改造和新兴发展,很多地方都在建造水泥森林。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奇形怪状,引潮流之先。中小型城市的楼层随城市级别依次降低,但造型雷同,既没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在新时代的创新体系,也没有各地方城市的独特风貌。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缺失文脉的强化,相反,在现代化的涵盖下,和国外的城市走向趋同,城市建筑的审美价值匮乏。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乡镇民居的建筑设计与形式法则,以及建造技能,都有十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直接影响到日本及亚洲各国的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叶的海峡两岸,曾有一系列重大建筑都奔向民族化的现代性上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如北京的***、民族宫、北京火车东站、农展馆、中国美术馆、友谊宾馆、华侨饭店等等,的大剧院、圆山大饭店、台北故宫建筑群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传承的典范。从学术上讲是成功地以古鉴今的创新,从上讲,两岸的领导与民众追随中华民族精神共同追求的物化象征。这样的建筑群所包含的民族艺术元素、环境之美,不断地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萌发着民族生存之根。它们的潜移默化的审美观念与情趣陶冶一代一代人的心灵。这是历史的经验,又是现实的存在,难道不应该正视和珍惜吗?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民族化的审美理想还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鲜明吗?说到底,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考验着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文史知识、审美眼光和执政能力。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掌握着权力,决定成败。执政者、决策者,他们的举措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们的爱好和审美取舍,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环境美化的水平以及人民美好的生活。所以习总要求领导干部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提高文史学养和审美能力,滋养高尚情操,用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基本国情,创造新的辉煌,实为希望之情殷切,意愿之心真诚。让我们大家都以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