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骤降池塘养殖生产容易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国庆节前半段时间,江南大部、华南中北部以及江淮、江汉等地出现破纪录反常高温天气,江南局地最高气温直逼40℃,热如盛夏。然而后半段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断崖式降温,局部地区降温幅度达20℃以上,且伴随着雨水。近日中东部地区出现短暂升温,但15至17日,预计又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新一轮冷空气将导致东北、华北等地大部分地区出现6℃至8℃的降温,局地降温幅度超过10℃!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同样也是大宗淡水鱼的生长旺季。度过了炎热的夏季,气温渐凉,进入水产动物生长的最佳温度区间,且发病高峰期已过,养殖户一般都会选择在这个季节加大投喂量,以期年末能喜获丰收。然而今年天气多变,鱼是变温动物,水温可通过直接影响鱼体的新陈代谢来影响其摄食和生长。反复的天气变化将对水产养殖生产造成负面影响,断崖式降温为池塘养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降温以来,不少养殖户反映池塘中养殖的鱼出现吃食情况不佳、应激甚至缺氧的情况。事实上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逐渐进入秋冬气候,水产养殖生产也逐渐进入一年的尾声,接下来的几个月是淡水鱼陆续大批量起捕上市的时间,此时鱼塘中的养殖密度大,再加上气温变化,稍不留神便会发生生产事故。所以做好今年最后阶段的养殖管理是对一年劳作最好的交代,也可为来年生产打下良好基础。近日科学养鱼杂志社邀请了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池塘养殖岗位科学家李谷研究员和南京综合试验站赵彦华工程师分享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进入秋冬季节后的管理注意事项。
进入寒露节气后,大部分地区将开启秋冬转换进程。一旦冷空气深入南方,极易带来“寒露风”,个别地区温度下降超过10℃,早晚温差大,尤其是降温再下雨,此时无论是对水产动物还是水体中的藻类、菌类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养殖后期随着投喂量增多,池塘底部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迅速积累,无法及时分解,池塘水体极易出现倒藻、泛底以及其他水质问题,进而导致养殖动物出现吃食情况不佳、抗病能力下降以及缺氧严重等现象。因此,秋冬季节池塘养殖管理不容松懈,针对具体问题应该采取相应对策。
突然降温,又遇上降雨,池塘表层水体温度会快速降低,一些藻类出现死亡。但底层水温无法迅速下降,上下层水体温差加大,形成对流,池塘底部积累的死藻、残饵、粪便泛起涌至上层水体,导致池塘水浑浊,藻类光合作用降低,水体产氧能力下降。而水体中悬浮的有机杂物含量增加,分解所需的氧气增多,耗氧量增加,最终引起池塘缺氧,严重时可引发泛池。同时,死藻、残饵等有机物在池塘底部厌氧分解产生的氨氮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也会随着水层对流进入养殖水体,可能会出现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现象,更有甚者造成水生动物中毒。
对策: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养殖后期,在投喂量增大后应定时进行改底,保持良好的池塘底部环境。注意天气变化情况,提前开始使用一些过硫酸氢钾类产品做好改底工作,把塘底一些有害物质及时分解,搭配一些颗粒氧,改善池塘底部生存环境。还可提前进行生物改底,使用芽孢杆菌、乳酸菌、EM菌等分解池塘底部有机物,改善底部环境,同时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降低缺氧泛塘风险。建议化学底改与生物底改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温度剧烈变化会使养殖水生动物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比如黄鳝上草、草鱼游塘、鱼儿跳动、鳃部出现血窦等现象,导致养殖动物摄食量下降,自身免疫力下降,最终导致疾病暴发。
对策:做好日常养殖动物体质管理至关重要,定期为水产养殖动物补充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多糖、维生素C等,如乳益多(乳酸菌)等营养物质,防止出现营养缺乏症,增强鱼体抗逆能力,降低鱼群应激反应。
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活性和功能随温度突变而减弱,而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分解转化主要依靠微生物降解作用,骤然降温会导致水环境稳定性变差。
对策:保持池塘适当水位是避免温度过快下降的最佳办法。降温前加注入清新、无污染且溶氧充足的新水,注意在加水时应将注入的新水沿着池水的上层水平线冲入,这样能够推动水体,促使上层水搅动,起到增氧的作用;在降温之后及时培菌培藻,补充合适的有益菌剂和藻类;根据天气、池塘载鱼量、鱼群摄食的实际情况,开始减料,甚至是停止投喂,减少浪费,降低水体污染。
入秋之后,气温骤降,造成水温快速下降,大宗淡水鱼养殖出现较明显的病害,尤其以鳃出血病为主的病毒性疾病大范围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该情况,提出几点措施,防范降温对大宗淡水鱼养殖造成危害。
水体中有一定丰度和多样性的藻类,稳定性较强,且有益藻类占优势种群是水产养殖生产的最佳水质状况。大幅度降温容易造成水体有益菌、藻大量死亡,导致底质浑浊,亚硝酸盐升高。降温后应定期检测水质,一旦发现水质变差,及时补充益生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和有益藻种,调节水质,可定向培养适宜在温度较低环境下生长的藻类,如硅藻。另外,适当补充碳源和微量元素,促进有益藻类生长。
温度降低后,鱼吃食量下降,抵抗力变弱,应在饲料中少量添加维生素以及保肝护肝产品,防止鱼体免疫力下降,造成疾病入侵。
水质变化容易造成水体缺氧,应做好早、中、晚三次按时巡塘工作,防止因缺氧造成溶氧胁迫,增加病毒性疾病的感染几率。
一旦发现病毒性疾病感染,往往伴随着鱼体寄生虫感染,低温又是寄生虫疾病流行的温度。发生此种情况不可大量使用杀虫剂,建议使用碘制剂进行消毒杀菌,也不可进排水,防止因应激造成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