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少女教育动漫3

教育 2023-10-11 16:42

2021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表明,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发文分布继续呈现不平衡状态,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据了高等教育科研版图的绝对部分,公办高职高专院校贡献率明显偏低且参与度呈下降趋势。教育部各司局及直属机构等对高等教育科研贡献度不容忽视。东部地区高校的贡献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年度发表论文中单独署名和两人合作署名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度活跃作者呈现出稳定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状态。高等教育科研始终呈现出教育关切、社会热点、重大政策相互呼应的特征。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到21世纪中叶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未来15年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攻坚期,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撑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已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这将从战略上重塑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版图。教育科研是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成果形式。透过对教育科研论文的跟踪与监测,一定程度上可以动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质量、发展方向以及创新水平,也是揭示我国教育研究生态的重要参照。

为更好地跟踪、掌握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特征,《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完成了2021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工作。统计论文收录期刊的范围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年)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复合影响因子不低于0.9的教育类期刊(不含CSSCI扩展版)。经优化,2021年度覆盖期刊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高校教育管理》(镇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汉)少女教育动漫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大学教育科学》(长沙)、《江苏高教》(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复旦教育论坛》(上海)、《现代大学教育》(长沙)、《中国高等教育》(北京)、《研究生教育研究》(合肥),共计14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以下简称14家期刊)。

经统计整理,2021年14家期刊共刊载各类文章2392篇,剔除广告、短论、投稿须知、征订启事、学术动态、笔谈、卷首语等文献信息,以及刊载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复旦教育论坛》等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非高等教育类文章,获得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共计1985篇。

本次统计采用2021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名单,共计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含普通本科高校1270所、高职高专院校1486所;高等学校256所。在1270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公办849所,民办412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在148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公办1133所,民办350所,中外合作办学3所。

在统计范围的1985篇高等教育类科研论文中,剔除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境外高校(含港澳台)以及政府机关、教育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军事院校等的文章119篇,获得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普通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类论文共计1866篇,以此进行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2021年,全国高等院校共有365所在上述14家期刊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普通高校总数的13.24%。其中,公办本科高校319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7.57%,公办高职高专院校33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91%,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与民办高职高专)13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1.71%。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高校无发文。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科研在本科类型高校中更为活跃。

2021年,319所公办本科高校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805篇,占高校发文总量的96.73%,与2020年的95.37%相比有所上升。其中,发文5篇及以上的高校共86所(2020年95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10.13%,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这些高校共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385篇,占同类高校发文总量的76.73%。(见表1)

其中,年发文10篇及以上的45所高校在发文总量上贡献率达到61.72%少女教育动漫3。这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在公办本科高校集中的特征仍然显著,机构发文意愿也呈现出集中的趋势。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公办本科高校的发文又主要集中于双一流建设高校,表明这些机构具有高等教育研究的传统和明显优势。2021年,10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共计1300篇,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总量的72.02%(2020年为69.26%),而年发文10篇及以上的高校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占84.44%。

本研究将发文5篇及以上的高校定义为活跃机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活跃机构共有60所,占公办本科高校活跃机构总数的69.77%。双一流建设高校活跃机构共发文1186篇,占公办本科高校活跃机构发文总数的85.63%(2020年为83.30%),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量的65.71%。双一流建设高校活跃机构发文占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部发文量的91.23%,相比2020年(92.45%)比例略有下降,发文存在头部机构聚集现象,但组群内部存在一定差异性。

2021年,33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020年45所)在14家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6篇(2020年56篇),占高校发文总量的2.47%,平均发文1.39篇(2020年1.24篇)。其中,发文2篇及以上的高职院校共6所,(见表2)共发文19篇,占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总量的41.3%(2020年为33.93%)。整体上反映了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的贡献度不高且参与度存在下降的趋势。与2020年相比,发文高校数减少,发文机构更加集中。但从近3年的数据来看,发文高校数有升有降,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状态,波动幅度较大。

2021年共有13所民办高校在14家期刊上发文,全部为民办本科高校。13所民办高校共发文15篇,占高校发文总量的0.80%。其中,三江学院、武昌理工学院各发文2篇,其他11所民办高校各发文1篇。相比2020年(28所民办高校发文35篇),民办高校机构数和发文总数都有缩减,在高等教育科研贡献占比中呈现弱化趋势。

2021年共有72家其他机构合计发文119篇,平均发文1.65篇。5家机构发文5篇及以上,合计发文31篇,占同类机构发文总量的26.05%,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见表3)这些机构中,教育部各司局共发文9篇,教育部直属机构共发文28篇少女教育动漫3,显示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更加重视教育研究且持续发力,为高等教育科研贡献智慧。2021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各地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发文20篇,16所境外高校发文共21篇,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为代表的教育类学术团体发文共10篇,显示出高等教育科研参与力量和主体的多元构成,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不断推进。

促进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了解高等教育科研力量和格局的分布,有助于构建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均衡路径。

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总数为146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3.05%,是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但中西部高校在发文高校数和发文总量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悬殊,贡献率与其规模并不匹配。(见表4)东部地区有超过20%的高校在2021年发表过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发文院校占比则明显偏低,发文量统计占比差距更为悬殊。整体上,我国高等教育科研生态版图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的现状且与区域文化、经济等密切相关。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更加多元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科研在其中承载的创新理论、引领实践、指导办学、回应关切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

从省域分布来看,发文总数超过100篇的5个省(直辖市)分别为北京(428篇)、江苏(327篇)、浙江(171篇)、上海(170篇)、湖北(110篇),这一分布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传统优势省份基本一致。

本研究将年度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界定为活跃作者。经统计发现,2021年度活跃作者共计69人(2020年61人),占全部第一作者总量(1568人)的4.40%,其中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活跃作者有64位,占活跃作者总数的92.75%(2020年为85.25%),活跃作者所在机构呈现集中化趋势。与2020年的活跃作者群体进行对比,重复进入活跃作者群体的有27人,占比39.13%。可以看出,活跃作者群体表现出稳定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特征。

2021年,活跃作者共发文255篇,人均发文3.7篇,占总发文量的12.85%,与2020年(12.24%)比例基本持平。(见表5)高等教育科研活跃作者的聚集性和高贡献度依旧维持,且活跃作者群体内部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作者的贡献度优势在进一步扩大。

在统计作者署名情况的1985篇论文中,单独署名文章有784篇,占被统计论文的39.50%(2020年为42.62%);有782篇论文属于两人合作发表,占比为39.40%(2020年为37.84%)。(见表6)单独署名和两人合作署名仍然是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相比2020年,单独署名和两人合作署名的占比基本持平,显示着高等教育科研领域的合作研究呈现出一定的扩大趋势。

在职称方面,论文统计显示作者队伍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较高,尤其是正高级职称人员占比最高。在被统计的1985篇论文中,有1496篇论文的作者有职称说明,489篇论文未标注作者职称信息。其中,第一作者具有正高级职称的论文有632篇,占被统计论文的31.84%;具有副高级职称的论文有374篇,占被统计论文的18.84%。博士研究生发文239篇,占比12.04%。(见表7)可以看出,具有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和博士研究生是教育类最具影响力期刊的三大发文主体,发文占比达到62.72%。

2021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基金支持仍然维持较高水平,14家期刊上发表的1985篇论文中有1346篇论文为各项基金、课题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占论文总量的67.81%。以第一位基金项目为统计对象,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资助论文合计占比44.58%。其中,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有316篇,占受资助的论文比例为23.48%;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赞助的有99篇,占比7.36%。(见表8)

本研究利用传统的关键词分析方法,对2021年14家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关键词信息进行提取、删选并拆分后得到8211个关键词,合并高等学校与高校、合并双一流与双一流建设、合并大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等含义相同或近似的关键词后,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独立出现的关键词一共5053个,只重复一次的关键词4088个。对词频15次及以上的高频词进行统计发现,高等教育科研选题热点和社会热点、教育关切、重大政策相互呼应,说明研究平台与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科研时,充分关注社会热点,回应教育关切和政策走向,发挥了教育期刊载体特有的新型智库功能。(见表9)

以此为基础,我们对重复15次及以上的高频词进行二次分析,对各篇文章关键词标记顺序进行统一后,统计出2次及以上的46对共现词对。(见表10)

将以上共现词对形成的共现矩阵,导入Ucinet 6.199进行网络关系分析,排除孤立节点,对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以及相互关联进行描述,生成网络关系图。(见图1)可以发现,2021年高等教育研究形成了明显的重点研究领域:一是以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思想教育等关键词为中介中心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科研方向。中介中心的形成,既是对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呼应,也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途径的学术探索,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关照。二是以高等教育中国特色高质量发展高校等核心关键词为中介中心的研究领域,重点关注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战略和高校组织发展,体现出传统研究领域选题进一步稳定的特点,学术研究具有持续性。三是以研究生教育为核心的研究领域,这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传统领域,同时也与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总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的颁布密切相关,反映了传统理论研究与实践热点、教育关切、政策热点融合发展的学术研究新趋势。与2020年相比,双一流建设研究主题的中心度有所降低,产教融合、新工科的中心度在增强,学科建设、教育评价相应地出现在网络关系之中,反映了高等教育科研生态的内在活跃性与敏锐性。

习总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简述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源。

为直面教育关切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2021年,高等教育学术期刊除坚持自身的办刊宗旨、特色之外,还通过设置专题、笔谈等形式,主动、快速回应教育关切,将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用学术的方式有效地表达出来,进一步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生态的活力和对时代问题的关切。14家教育类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发展高等教育理论,引领高等教育实践,服务高等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者需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向高等教育实践,找准真问题、推动真创新、实现真协同。高等教育期刊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交流平台和学术研究力量汇聚协同的思想场域,是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也是繁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期刊正在通过自身的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以提升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引导高等教育科研方向的方式,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