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入画来
曾用来储水的“陶瓷坛”被用作了花盆,“废弃木桩”围起了长长的绿化带,清理过的裸露土地上种满了四季常绿的绿植,修整后的街道依然保留了村民的菜园。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纪家庄村,尽管已近深冬,满眼仍是整洁有序、生机盎然,极具“豫西”地方特色的古朴村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2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元年,像纪家庄村一样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焕发生机的村庄,涌现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一个个干净整洁、风光宜人的村庄,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重质量、强管护,农村改厕没有后顾之忧
“叮!”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村民张明宇拿着手机扫描了家里厕所外墙的二维码,简单的操作后,约定了明天清污人员来家里清掏粪污的时间。“家里厕所坏了、化粪池满了都可以扫码解决。”张明宇熟练地向记者介绍厕所“报修”和化粪池“报抽”的流程。“以前自己找人抽粪要80块,现在村里有补助,10块钱就解决。”张明宇喜滋滋地说着改厕后家里的变化。
大王庄村让农户改厕没有“后顾之忧”的管护工作不是个例,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牛角坝镇麦子园村建立了以村级巡查员和卫生保洁员为主的农村改厕管护队伍,公布了监督投诉电话,确保有问题随时报、有人管;安徽省岳西县投入农村改厕管护资金345万元,建立包含农村改厕服务站、粪污清掏服务队和厕具维修服务队、村级服务网点的长效管护体系;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在研发的微信小程序上建立“报修”和“检查”两张问题清单,日常管理形成“巡查—整改—反馈”工作闭环。
2022年,各地在推进农村改厕过程中,坚持精准施策,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实现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扎扎实实向前推进。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
在张明宇享受改厕便利的时候,与其相距1700公里的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普润镇张佛村,由镇村干部组成的户厕摸排工作队又一次走访去年排查出的问题户厕,查看整改和使用情况。每走访一户,都要用水印相机拍照记录,上传至工作群,确保户厕问题整改到位。
为切实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在去年组织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的基础上,今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又部署开展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发动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再次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基础台账真实准确;对已经完成整改的问题厕所,严把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群众满意关;对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厕所,拿出科学合理的整改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据了解,目前各地已基本完成“回头看”任务。
进管网、就地治,因地制宜推进污水整治
今年夏天,34岁山西省河津市郭村村民王姣龙在村里干了一件大事。他作为农村污水改造施工劳务组的组长,带着十几个村民给村里修了5条污水管道。从此,村里的生活污水都通过管道运输到村里的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以前村里的污水都是从街上直排到村边的排水渠,排水渠直通汾河。一到夏天村里污水横流,排水渠都变成臭水沟。”王姣龙回忆着污水项目前村里的模样。“听说村里铺设污水管网,村民们都特别高兴!”王姣龙说,这次修管网的劳务人员大部分是本村村民,既能改变村里面貌,又能每天有200元收入,大家都很踊跃。
与郭村污水入管网不同,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东南村采取就地消纳的模式,不仅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还将粪污一并处理。
东南村在村民聚居区设置厕所、厨房污水收储管网系统,通过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高压的特殊管道系统将厕所污水和厨房污水收集到田间地头利用。记者发现,村里所有粪污通过管道全部收集在九格化粪池中处理。粪污经过沉淀分解、厌氧发酵等流程,最后成为农田最需要的优质农家肥。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的一块“硬骨头”。2022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分区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和水平,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基本得到管控,目前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8%左右。
争优先、改观念,村容村貌大提升
“积攒的纸皮兑换了积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还有奖励的积分!”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村民兰宝金扛着一摞纸皮来到村里的积分兑换超市,高高兴兴地换取了生活用品带回家。将分类的垃圾换取积分,兰宝金一家节约了不少生活开支,“搞卫生”的热情越来越高。
在兰宝金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背后,是各地各部门,铆足了劲儿打赢生活垃圾治理这场重要的战役。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户清扫—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四级链式收转运系统推进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各村镇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一村一策”治理模式;在江苏沛县全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三次分类法,降低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成本。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全国排查出的2.4万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基本完成,垃圾分类工作正积极推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如何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是实现常态长效的关键。
“我家已经是第二次获得这个荣誉了。”指着墙上的“卫生光荣户”流动红旗,黑龙江克东县蒲峪路镇齐心村村民李金良自豪地表示。评选“卫生光荣户”,在全镇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不仅使村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精神面貌也得到极大改观。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最难改变的是村民的观念,改变最大的也是村民的观念。在各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时,很多村民都不适应,村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动员、开展评比等活动,激励农户争优创先。
美好环境也促进了村民思想和行为上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乱丢乱扔垃圾、乱堆乱放杂物的陋习少了,自觉呵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越来越多。
目前,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绝大多数村庄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随着行动持续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理念逐步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