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是什么意思(城市文脉是什么意思)

文史 2023-10-17 17:34

原创作者|国学菌

图片|来源于网络

4548字|阅读约8分钟

巧切草莓:把吸管从草莓的底部戳进去,把叶子顶出来。吸管里的草莓肉也不用浪费了。

引言:在信息化时代,城市飞速发展,新型建筑不断出现。拆迁、改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有些人自豪于居住在高楼大厦之中,但是,千篇一律的城市规划,千篇一律的高楼,带给我们的只是不尽的似曾相识之感。"千城一面"的问题已经格外突出,通过哪些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热议。而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丰富的国家,大部分城市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地域性极强。因此,我认为通过历史文脉的传承来缓解"千城一面"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将以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建设为例,分为"千城一面"现状、何为历史文脉、历史文脉对千城一面的启示、结语四个部分,来讨论这个问题,以求各个城市能够寻找自己的特色,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标建筑,并为世人所惊叹。

一、"千城一面"现状

"千城一面"指的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同质化现象,城市建设缺乏特色,人们在城市之中根本无法判断自己到底身在何处,从此方面来看,城市建设同质化不但使得城市本身遭到诟病,而且造成了市民城市归属感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城市都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试图跻身现代化城市行列。造成"千城一面"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重量不重质;规划者对于城市定位不清晰,规划不合理;城市建设者的急功近利……总而言之,城市建设同质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只要对城市进行合理定位与规划,我们完全能够避免这个问题,还给市民一个具有特色的城市。

政协委员薛亮在文章中指出了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三个误区: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化、用新的现代建筑代替老旧建筑、追求城市的规模与气派。认真思考一下,这不就是当前城市建设存在的通病吗?高楼拔地而起;频频拆迁,以旧代新;盲目扩张,占用土地。如果建造的新式建筑能够实现人地和谐,能够有利于城市发展,那定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只为求新,拆除未到使用年限的建筑,甚至亲手毁掉城市特色建筑的也不在少数。广州陈家祠广场使用4年后因地铁建设推倒重来;沈阳五里河体育场19年后爆破拆除;济南德式老火车站不顾民意被拆……这些鲜血淋漓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时,一定要避免这些误区,切忌盲目跟风,切忌做出自毁城市建设根基之事。

二、何为历史文脉

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在演变过程中留下的历史印记,它根植于城市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之中,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时,城市文化就极度繁荣,很多城市都有其悠久的发展史,如北京、南京、杭州、洛阳、开封、西安等等,并且这都是曾作为首都且为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也就更多了,九江、湖州、亳州……像深圳这种通过改革发展红利,一夜之间发生惊天动地改变的城市仍是少数。(近期还有因设立雄安新区而声名鹊起的雄县、容城、安新)所以大部分城市都有其历史文脉,并且对城市中的居民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历史文脉是一个立体的东西,它不是建筑这一个点,而是通过不同的建筑的点连成城市这一个面,再加之历史、艺术、情感价值的熏陶渲染,将其立体化,进而将历史文脉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它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这几千年的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它寂静无声,但却也鲜活。

很多现代的城市建设就是在亲手摧毁自己的历史文脉,我觉得完全可以将其称之为"自杀式"城市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可能是成效显著的,因为它有其它城市作为模板可以复制,能够在短期内完成一个城市的转变,看似城市发展欣欣向荣,但它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将会在今后暴露出来。我们也知道,一个天际线,加上几栋"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再加上成片式的高楼大厦,绝对不是我们心中的城市该有的样子。

正如冯骥才所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大报恩寺琉璃塔

三、历史文脉对千城一面的启示

1.地标性建筑

地标性建筑,顾名思义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提起这个建筑,我们就能想到这座城市。提到故宫、天坛、鸟巢,我们想到北京;提到东方明珠,世贸大厦,我们想到上海;提到滕王阁,我们想到南昌;提到大雁塔,我们想到洛阳;提到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 、巴黎圣母院,我们想到巴黎;提到白金汉宫、伦敦眼,我们想到伦敦……

这些建筑已经和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彼此不能离开对方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它的地标性建筑,我们总会觉得这个城市变得残缺了,而这种感觉以想到历史性建筑时尤为强烈。或许我可以想象北京重新建一个广电总局大楼,但我无法想象失去故宫的北京是什么样子,在后者的想象中,它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建筑,而是一段历史。

所以,从此中可以窥探出,在进行城市建设之时,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历史建筑,来彰显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我对地标性建筑的理解在"标"这个字上。"标志"与"标识"我认为就是对它最好的解释。地标性建筑不在于高大与否,而是在于它的特色,只要这个建筑能够彰显你的地方特色,展现价值,就足够了。

如果城市中有保留下来的历史特色建筑,应该加以保护和修葺,并且对其进行文化宣传和引导,使其成为地标性建筑。如果城市中的历史建筑不幸被毁,我认为完全复原历史建筑时不可取的,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可以选择在建造其它重要建筑之时,采用一种古今结合的方式,来彰显城市本身文化特色;二是可以在遗址之上建造相关纪念馆或者公园等。例如南京博物院,其大殿就是一座仿辽建筑,而非真实的辽代建筑,它将现代建筑和仿辽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增强了其整体性。

后者则可以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作为例子。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确实有一座复建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但是它并未按照历史原样复建,而是以轻质钢架玻璃保护塔的形式重建。我认为完全复原历史建筑是不现实的,你所"复原"的建筑只能是结合前代资料加之当代设计才能完成的。不能完全复原历史建筑,其一是因为历史不能完全可知;其二是因为建筑材料的缺失,古代的很多工艺水平是我们当今无法达到的,如果建造生硬的钢筋水泥式历史建筑,我们倒不如增强其现代设计感,进行古今结合式创作。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现代式复建,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需要保护残存的塔基,它并不是完全的历史复原建筑。

南京博物院

彩电不能自行接地线,如果接地线,一旦电源插头接反时,会使机内地线与电源的火线接通而使机架等部件带电,这样会有触电的危险。

2.历史性名称

你应该知道西安本称"长安",南京本称"金陵",那你知道"浔阳"与"徽州"吗?你在古诗词中应当是见过他们的。《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还有那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那这两个地名都去哪儿了呢?1980年,九江市升格为省辖市,下辖浔阳区、庐山区、郊区。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徽州歙县地治,1987年黄山市成立后,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市。虽然这两个地方也为人所熟知,但总觉得少了点韵味。还有作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市,在建国初期曾改名为"益都",但后来改回了"青州"。希望有了这几个例子之后,在城市更名之前,城市建设者能进行更全面的考量,如果改名使城市失去自己的文化底蕴,失去自己的特色,这就便得不偿失了。

历史性的名称除了城市名之外,还包括城市中一些地点的名字。这些地点可能早已湮灭,但我们能以另一种形式让它出现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让现代人知道,我们这座城市里还有过这样的地名。可以将有标志性的地名作为公交站点或地铁站点的名称。我很喜欢南京的地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喜欢南京地铁很多站点的名称。大行宫站,明故宫站,鸡鸣寺站、玄武湖站,一个个地名都展现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风采,市民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气象。

所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要对古地名进行轻易更改,如果年代太久远,现代人无法理解,我们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进行阐释,告诉人们其中的文化含义。因为一旦改变了地名,可能短时间内带来的好处是方面记忆,方便管理,但是,它可能导致名称的彻底湮灭,不利于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南京地铁示意图

3.细节性装饰

并不一定只有地标性建筑才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有时,一些细节性的城市装饰也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例如绿化栏杆、路灯、公交站牌,甚至是你脚下踩的地砖。济南宽厚里、大明湖、趵突泉附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地砖,它很好地体现了济南的泉水特色文化。设计者把地砖雕出了各种的水波纹形状,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像是把济南的泉水抽象化了,似水非水,极具美感与文化意义。那条路上仿佛是没有普通类型的盲道的,或许设计者的初衷就是将其作为盲道使用。当然,还有济南将"泉"字化形做成的绿化护栏,其中的"泉"字笔画柔美,也给人一种涓涓泉水的柔和之感。这些是展示济南泉水文化特色和实用性兼备的细节装饰。

还有一种纯装饰性的,也许是可有可无,但是如果没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在南京地铁站里,大行宫站就与其它站点有着明显的不同,地铁站内墙壁上的装饰并不是传统的广告牌,而是大型仕女像,走进这个站点,真的有一种梦回金陵的感觉,少了很多的商业气息。如果它的墙壁上装饰的是普通广告牌,也就"泯然众人矣"了。

所以,把握城市的历史文脉,将其以独特的形式展现在城市的每个细微的角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用心感受的人能够体会到城市设计者的心意。来到这个城市的人,在离开后记住的或许不是地标建筑,而是行走在城市路上,那一个个不经意回望而发现的城市风景。

南京地铁大行宫站

结语

在当今状况下,"千城一面"是许多城市建设者都不想遇到,并且想尽力规避的问题。但是有些城市,又在盲目追求城市的"多样性",东拼西凑,哥特式,罗马式,中式,日式等齐齐上阵,反而最后让城市变得"四不像"。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他们对自己的城市的定为不清晰,没有为城市找到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如城市定位,何谈城市特色发展呢?

所以,城市建设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态度,先谈定位,再谈进一步建设发展。历史文脉是隐藏在城市长期发展中的,很多时候它并不是显性的东西,它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感知。可以说,建筑是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物质载体,而城市历史文脉则是建筑留存、变化、发展的精神指引。我并不是说传承历史文脉是解决"千城一面"问题的唯一方法,而是说,在"千城一面"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中,一定应该有传承历史文脉这一方法。每个城市应当因地制宜,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进行城市建设。传承历史文脉也是因地制宜的一种,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能够真正地把握因地制宜的含义,那么彻底解决"千城一面"问题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本篇文章中,我多次提到了南京这个城市,并且很多想法都是从南京的城市建设中感受到的。城市建设者可以前往多地进行调研,调研不是为了模拟,复制其它城市的建设,而是为了从其它城市的建设中提取它们建设规划的整体思想,再借用这个思想进行自己的城市建设。如果盲目地照搬照抄,不造成"千城一面"的情况也是很奇怪的。希望城市建设者能够真正地重视起城市特色建设这一问题,毕竟,它是本城市人民共同的家。

参考文献:

《历史文脉——一座城市共同的记忆》 2016年6月28日 《杭州》周刊 唐龙尧

《何以为续——记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 2015年9月20日 《建筑学报》 王大鹏

原创作者|国学菌

拙文一篇|愿得斧正

关注我|每日分享考古、历史、诗词等知识

墙上被孩子涂上蜡笔渍后十分不雅,可用布(绒布最佳)遮住污渍处,用熨斗熨烫一下即可,蜡笔油遇热就会熔化,此时迅速用布将污垢擦净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